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鋼彈 Reconguista in G - ガンダム Gのレコンギスタ

    宇宙移民與宇宙戰爭的歷史—宇宙世紀(UC)終結後,時光飛逝,人們迎來新的歷史復新世紀(RC,Regild Century),並開始了繁榮與和平的生活。

    RC1014年,聳立大地、連接地球和宇宙的軌道天梯「首都塔」,從宇宙中為人類帶來作為地球能量之源的光子電池(Photon Battery),故被視為聖地。其守護組織「首都衛隊」候補生貝爾利・傑納姆在初次飛行的時候遭到所屬不明的MS「G-Self」攻擊。貝爾利使用作業用MS「雷克汀」與其交戰並成功捕獲。然而「G-Self」的駕駛者,名為艾妲·雷哈頓的宇宙海賊少女卻對貝爾利產生了某種感覺,不滿足特定條件便不會啟動的「G-Self」亦對貝爾利產生了某種反應。宇宙海賊和艾妲的目的、被「G-Self」選中的貝爾利的命運、令RC全體動搖的真相――這一切只不過是Reconguista的開始。


播映前富野由悠季監督訪談:


“讓機動戰士登場的同時又要‘脫離鋼彈’。能夠挑戰這一難題的恐怕全世界也只有我了。”

  ——《鋼彈G複國運動》是《倒A鋼彈》以來時隔15年的TV新作。

  富野:既然要做一個新東西,那麼就必須完全擺脫鋼彈的影子才行。一方面讓機動戰士登場,一方面又要“脫離鋼彈”。能夠挑戰這一難題的恐怕全世界也只有我一個人,雖然很困難,但我覺得總歸是能做好的。像是這樣出現機動戰士,並且標題上還寫著“鋼彈”的作品卻要說什麼“脫離鋼彈”,你們會不會吐槽“別小看我們觀眾啊”(笑)?

  ——為什麼必須脫離鋼彈呢?

  富野:我不太清楚《鋼彈UC》之前的鋼彈系列到底有什麼系譜,不過可以想像:一切的作品都是從初代鋼彈延伸出來的。不管是什麼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東西,不管做了些什麼,到最終都是到達了一個……思考NEWTYPE是什麼之類的境界。這方面的東西就算怎麼深入地研究,到最後也無非跟20世紀的現代文學一樣陷入自我矛盾的地步。這個事實我在製作《Z鋼彈》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而到了《倒A鋼彈》時徹底確信了。所以今後我對於鋼彈已經完全沒有興趣了。我覺得吧,什麼對於故事的論述啦、展開自己的主義主張啦、讓觀眾明白你想搞什麼啦之類的做法原本都是文學領域的東西。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文學通過動畫這一媒介將其表現出來了吧。動畫是一種多少面向大眾的表現媒體,而考慮到其娛樂性的話,我覺得最符合條件的作品不是《進擊的巨人》,而是《ONE PIECE》、《食夢者》之類的。鋼彈麼,不論是好是壞,反正它都實現了高度的成長。關於這種“高度成長”,我覺得和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是如出一轍的。經濟高度發展滯後,是不是給世界帶來了富足呢?可事實上我們卻迎來了如今的政客們,並且活在這種並不富足的世界裡。恐怕這就是所謂“人創造的社會”吧。這裡面有什麼夢想和希望可言?而這種心態,跟鋼彈也沒什麼區別了吧?動畫可不是這樣的東西,雖然現在還有包括《哆啦A夢》之類的好作品在延續,不過鋼彈這種象徵著“高度發展”的東西也不屬於其中啊。這件事情我通過《倒A高達》確信之後,就再也沒有製作鋼彈的念頭了。但是其他人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這個系列當中。如果要問為什麼,答案很簡單:這是一種商業,是大人的工作。而我想要放棄這種大人的工作。於是就有了“脫離鋼彈”的說法。

  ——這麼說來,與其認為《G複國運動》接近於鋼彈,不如說更加接近於《ONE PIECE》了?

  富野:不,我只是對於《ONE PIECE》的那種劇情結構感興趣,並不是說這部作品也和那本漫畫一樣。為此我只能沿用鋼彈的世界觀,當然我也有這方面的權利。不過,“想要脫離鋼彈卻是用了鋼彈的世界觀”,這件事也是充滿矛盾的。但是我覺得還沒能成功。要說為什麼我覺得沒能成功呢?因為這是動畫。雖然此前的動畫製作者或者科幻作家都沒有發現這種新視角,不過我覺得同時也證明瞭動畫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領域。

  ——這種新視角恐怕只有創作鋼彈的富野導演才能找到吧。

  富野: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光靠哪一個作者的力量都是不夠的。評論家宇野常寬先生曾經在評論《機動戰士鋼彈UC》的時候指出:說到底,作家只是在胡亂玩弄鋼彈而已。至於《G複國運動》,我在開始的2年當中寫了大概5、6集的劇本,結果就不得不將鋼彈的元素加進去了。鋼彈無處不在,讓我甚至於想著“不幹了!”只是當時不過是決定了“G複國運動”的標題而已。而且是將主旨定義為:鋼彈恢復自己的地位,也就是一種奪回國土的運動。這麼一來,就不能對於之前的鋼彈進行一種“繼承”了。所謂的恢復地位,值得可是一種完全的否定或者逆向征服啊。

——為此需要做什麼呢?

  富野:鋼彈並不是什麼真實系的機器人。但是我對於其中一些“寫實”的部分進行了重新思考,而找到靈感的地方就是宇宙電梯了。我完全不認為宇宙電梯是能夠實現的東西,並且處在一個徹底否定的立場上。然而這次刻意地接觸宇宙電梯,也是為了證明現實社會當中進行這類技術開發的做法根本是不正常的。不僅是宇宙電梯。技術開發者幾乎沒有一個正常人。要問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特異的才能,那麼人是不可能成為發現者或者發明者的。只是發現的話,對於社會還不會造成傷害,然而發明則是要得到一種新的技術,對此需要很強的倫理觀念才行。但是真的存在擁有如此覺悟的發明者嗎?舉個簡單的例子:諾貝爾在發明硝酸甘油炸藥的時候,可是沒想過這東西會被用在戰爭當中哦。諾貝爾真切地認為:如果能夠安全地使用強大破壞力的火藥,那麼就不會引發戰爭了。但是這種技術開發者的倫理觀念卻在技術傳承下去的同時消失了。諾貝爾的預言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被打破,而硝酸甘油炸藥也被用在了戰爭當中。也就是說,即便技術者是帶著善意發明東西,但是當發明交給普通人的瞬間,就會出現一些難以理喻的用法來。這樣的例子在硝酸甘油炸藥之後也是數不勝數,因此成為了技術開發當中的一大問題。我是想把這種觀念運用到動畫當中哦。但是高達曾經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沒有能成功。

  ——為什麼沒能成功呢?

  富野:宇宙殖民地是一個過於理想的故事設定。而這也是鋼彈的一個故事支架,所以和此前的機器人作品相比,人們“總覺得”鋼彈更加寫實,並且由於機動戰士設計得非常好看而得到了足夠的群眾基礎。之前人們支持鋼彈的方式,跟《ONE PIECE》也是一樣的,屬於一種觀念上的支持呢。但是觀念畢竟不是現實,如果不能更加接近現實,那麼我就做不下去了。那麼想要接近現實的話,不也能實現一種“脫離高達”了嗎?畢竟今天我只是接受一次《G複國運動》的訪談,就能把這種理念解釋得很清楚了啊。

  ——也就是說,將宇宙電梯加入到設定當中,於是便能構建出一個脫離鋼彈的世界觀了呢。

  富野:是的。《G複國運動》當中,我們是以首都塔這種巨大建築物的形式來描繪宇宙電梯的。這種建築也通過動畫化的映射展示了一個道理:只有動畫中才能實現宇宙電梯這一設定,在現實當中是不可能的。我曾經參考過一些實驗作品,作品是利用距離地面100米高的纜繩實現座艙的往返行駛。而如果宇宙電梯也是利用連接這些座艙,形成如同列車車廂般結構的話,那麼像是這種巨大建築物就根本不可能建設出來。對此我深有感觸。在《G複國運動》當中,電梯是將一些名為Crown的、直徑60米的皇冠型車輛連接在一起,利用繩纜進行升降的。如果用高達世界觀來解釋,宇宙電梯也能用“這是一種交通工具”來進行簡單地表現。可是這東西能不能變成現實當中的交通工具呢?為了建設宇宙電梯,需要朝靜止軌道發射衛星,然後從衛星上投下纜繩。可是為了保持平衡,衛星本身也需要用纜繩固定。從地面到靜止軌道差不多有3萬6000公里,可是我們只能用一根纜繩來進行接續哦。而且如果比靜止軌道更高的地方,還得提供成倍的纜繩才行。這就是宇宙電梯了。你應該能想像得到:如果要用繩子來連接我們腳下這個“地球儀”的話,到底得怎樣的長度才可以吧?如果投入這麼多的資源卻只是為了讓一台座艙移動,那麼從交通工具的角度來說就沒有實現的意義了。甚至於不可能有人投資的。

  ——確實是一個不得了的距離呢。

  富野:但是所謂的科學家和技術者,卻利用電腦圖片啦、理論上的數位啦之類的東西推測可行性,並且認為是能夠實現的。不過即便在宇宙電梯協會的群體當中發出“從靜止軌道無阻礙地直線投放纜繩,這可能嗎?”的問題,那麼也不會有人正兒八經跟你反駁的。地球可是以秒速500米進行自傳,同時以秒速30公里進行公轉的哦。這麼高的速度下,光憑一根纜繩就把地球和電梯穩定連接在一起,這事兒簡直是天方夜譚吧?再說還有太陽和月亮,因此存在重力場的晃動,難道他們能把這些因素都計算進去嗎?首都塔可是利用145個人造衛星進行控制的。從地面到終點也需要5天的時間,那麼不在途中設置一些月臺之類的東西哪行啊?所以這玩意根本那是瞎扯淡,如果不是高達世界觀,根本無從談起。要是沒有米諾夫斯基理論支撐,根本不可能維持這麼巨大的建築物。那麼回到現實當中,宇宙電梯什麼的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哦。所以啊,如果利用《G複國運動》的話,人們也能產生“別這麼搞了”的想法吧。

(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也是富野導演長年以來傾訴的主題 )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也是導演長年以來傾訴的主題呢。

  富野:最近有件讓我吃驚的事情。新的WINDOWS系統當中,無法讀出某種郵件了哦。然後我用XP試了一下,結果就能用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檔是txt格式的。這是個大問題吧?如今身份證、戶口本、檔什麼的不都實現了資料化嗎?如果因為更換硬體而導致一些東西無法重現出來,那麼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法律訴訟解決吧?但現在我們連官方檔都被微軟的軟體控制了,因此根本無法提出這種訴訟。在技術跟社會產生接點的時候,或者說技術普及開來的時候,問題就不會因為某一家公司的想法而改變了。而開發者難道不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進行技術開發的嗎?技術的發展,其結果真的沒有弊端了嗎?我們不已經親身體驗過很多次了嗎?我覺得你們差不多也該意識到了吧?《G複國運動》將技術的進化反映在一座塔上。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不是通過這部作品來講述上面的觀念,那麼人們會認為“富野先生已經一把年紀了,別聽他絮絮叨叨了”吧?

——利用宇宙電梯來同現實科技產生接點,然後從《G複國運動》當中衍生出通往現實的道路呢。

  富野:我把這種想法融入到了作品當中,如果能夠在10歲左右的孩子腦海中稍微留下一點印象,那麼或許會對於10年後的未來產生什麼改變呢。但是《鋼彈UC》之前的作品當中絕對不會引發這樣的思考。我製作的不是一部“真實系機器人”作品,而是充分地將《G複國運動》中的現實性引導出來,從而誕生的作品。至於光子電池什麼的基本也是通過胡扯八道的設定來講述能源理論。光子電池是壓縮光,把光裝入電池當中的。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技術,就不能進行宇宙開發。而我在把這些東西投放到作品中的同時,考慮到作品本身是給10~12歲孩子看的,因此故事不能是末日戰爭那種陰暗的劇情,而是要講述貝爾利跟艾妲的冒險經歷。並且為了進一步增加娛樂性,我還嘗試使用了韓劇的一些套路。貝爾利跟艾妲是親姐弟,而故事則從兩人在不同的地方成長,並且相遇開始。雖然主人公喜歡比自己大的女主角,但是女主角其實是姐姐……這樣的設定就被我沿用進作品了。另外我還加入了一些喪失記憶的內容。這體現在拉拉雅身上。動畫也是一種娛樂作品嘛,就算我用了韓劇套路,你們敢有意見(笑)?

  ——也就是說,從劇情而言,您是準備做一部王道的娛樂作品呢。

  富野:沒有錯。在月球背面有一個宇宙殖民地,而地球上則是擁有被限制的老技術,至於光子電池則對於地球提供能量。光子電池本身是利用金星衛星上的環形世界·維納斯環製造出來的。每年宇宙殖民地都會通過太空船來運送光子電池,而太空船的設定也很有趣。這次說到了新視角,所以設定也很荒唐,跟之前高達系的太空船完全不是一路貨色。而且顏色還是粉紅、紅色跟純黃色呢(笑)。這方面我也會是考慮到脫離真實系機器人的想法,但與此同時,想要讓這種太空船出場,就必須有足夠說服力的劇情。為此我們必須創作貝爾利跟艾妲的冒險經歷。關於這點,我在繪製分鏡的時候才頭一次意識到。《G複國運動》其實是road picture哦。從地球到月亮、並且再到金星……主人公們幾乎都是直線地展開旅程,並且回歸。但是雖然是road picture的旅程,如果劇情沒意思也不行。這兒也能反映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動畫能夠實現娛樂性。

  ——其他還有沒有什麼比較細微的設定,是只有《G複國運動》才能做到的呢?

  富野:如果乍一看的話應該是找不到的。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駕駛員套裝的拉鍊是從屁股一直向腰部延伸的。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這一次的機動戰士當中全都附帶了廁所。實際上如果沒有廁所的話,我們也沒法使用機動戰士吧。宇宙空間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如果不小心,有可能會被關上2、3天。這一點雖然我在20年前就意識到了,但是如果宇航服上有這種拉鍊的話,一旦被打開會很麻煩。而且成年人的理論一般覺得:動畫沒必要讓觀眾看到這些東西,而我也敗給了這種理論,所以一直沒有執行。但是如果加入這種設定,故事會很有趣吧?而如果孩子們看了這一幕,搞不好也會被這種劇情吸引哦?

  ——《G複國運動》當中,科技被限制,甚至於被神化,成為了一種宗教。對此反映了富野導演什麼樣的想法呢?

  富野:我覺得如果只是讓日常生活變得便利,那麼科技已經不需要再進步了。只是要將科技作為一種禁忌予以限制,那麼只靠理論是難以實現的。那麼如果將科技上升到宗教領域,也就可行了吧?運營宇宙電梯的是一個名為首都塔公社的存在,在高達的世界觀當中,我們設定了名為 Squad教的宗教,而該宗教就是首都塔公社的後盾。利用宗教的權威來維持宇宙電梯的科技,這樣故事世界也能更加擴展了呢。並且通過加入 Squad教的設定,讓我們也能更加容易地講述宗教故事。畢竟如果從正面來解讀現存宗教,那麼會出現麻煩的事情。因此通過維持首都塔的 Squad教,從邏輯上說得通,這樣的話也能利用《G複國運動》談談宗教了。
( 創造“不在乎細節”的世界觀——曾去跟不同的人相遇、聽他們講述事情 )

  ——《G複國運動》的設定全部都能用現實當中的諸多問題來解釋,這讓我們不得不感慨:太厲害了。雖然不知道光子電池是利用什麼樣的方式製造的,不過只要好用,似乎大家也不會太過在意。這種想法跟曾經普通老百姓對於核電的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富野:如果大家能模模糊糊地想到這一點,那也不錯。實際上我根本不知道光子能源到底是否能使用。原本就沒有什麼無限能源,即便為了強調這種技術背後的危險性,也要給它安排一個“辯護律師”,進行一些辯解。安田朗君在設計G-self的時候覺得光子電池是有著象徵性意義的,因此算是給予了我強有力的支持。想像一下,如果光子電池多到能夠堆出一台G-self,那麼讓每個家庭擁有支持1~2個月生活的能源也就不是問題了。至於切斷能源方面的描寫也可以用光子電池的替換來進行表現,非常方便哦。另外為了展示光子電池有多厲害,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希望有一個在維納斯環上製造一個月亮的劇情。月亮那種大小的物體裡面塞滿光子電池。那麼要如何使用如此巨大的能源呢……地球能夠飛到旁邊形成不久的銀河中了哦。

  ——天方夜譚一般的故事呢(笑)。而製造光子電池的維納斯環也很了不起。

  富野:那是直徑100公里的環,其中有水深150米的海洋。這方面跟地球也是很相似的。而如果自然環境不符合人們需求,那麼人就不可能在宇宙空間生活哦。可是這個問題卻被此前的SF作品忽視了。因此這樣的尺寸對於我而言也是最低標準。如果同時要開始一段road picture的冒險歷程,那麼要是不具備如此規模的能源儲備,一切都是空談吧。這樣的設定是無法從高達的衍生作品中所找尋。想要做到這些胡扯八道的東西,就必須徹底擺脫高達世界觀才行。由於高達也算是一種SF,因此不可能如此接地氣地討論這些問題。一旦被高達所束縛,那麼製作者能想像到的也只是現實的地平線而已了。

  ——做到這一步,也就談不上什麼真實系機器人作品了……

  富野:是的。因此我沒有想做那種作品。構思出“月球背面”的想法非常容易。但是從這一點出發,到達新的目的地,卻花了我1年左右的時間呢。而到了這一步,我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G複國運動”肯定能成功了。這樣一來,就算讓光子電池有月球那麼大,也不是什麼難題了。那麼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出口在哪裡?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就覺得可以讓地球本身動起來,實現飛躍了。如果自我設定裡沒有一個出口,就會陷入自我矛盾當中。只不過要讓光子電池擁有月球大小的尺寸,那也應該是《G複國運動》的世界過去四五百年的事情了吧?這段時間要如何令地球運動呢?就交給那個時代的人去考慮了。現在我不得不謙虛地說:自己還考慮不到那個地步。有時候我從一些理科人士身上感受不到這種謙虛。而我們這些人正是因為知道自己的想像力到底能上升至什麼地步,才會有自知之明。所以就不在乎那些細節了。這一次我只是做一個抛磚引玉的工作,而這就是《G複國運動》這部作品了。

  ——創造了這樣“不在乎細節”的世界觀,也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呢。在導演離開製作現場的時間裡,跟不同的人相遇、聽他們講述事情。我覺得這期間導演獲得的一切,都凝結在這部《G複國運動》當中了。

  富野:是這樣的呢。因為自己不是什麼大天才,所以想像力是有極限的。我只是個凡夫俗子、是一個愚民,那麼就只能去瞭解不同人的想法,從中找出點什麼了。總之,我終於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要在兩個季度的劇情當中表現這個世界,那麼肯定會暴露一些不足的問題。我也明白這方面的缺陷。但是只要我做好覺悟,相信《G複國運動》是一部抛磚引玉的作品,那麼就算有些問題我也一笑置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