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機動戰士鋼彈

    《機動戰士鋼彈》(日語:機動戦士ガンダム,英語:MOBILE SUIT GUNDAM)是日本機器人動畫變革的先驅,以及開創後世「寫實機器人」動畫潮流的著名動畫作品。最初於1979年4月7日至1980年1月26日之間,由朝日電視網所屬的名古屋電視台播映,全43集。

故事大要


     少年阿姆羅·雷,在吉翁軍攻擊其居住的宇宙都市(Side 7)時,為了保衛同胞而登上了聯邦第一台實戰用MS「鋼彈」(RX-78-2)而捲入了戰爭。故事即是以阿姆羅為中心,描述他跟著鋼彈的母艦白色基地,歷經種種困難而成長的故事,還被認定為少見的「新人類」。不過第43話中阿姆羅能夠跟白色基地中多位主要人物進行心靈感應,可以確定他們都是被阿姆羅引發起覺醒的新人類。
 
    主角群並不是唯一參與這場世紀之戰的人群,而且戰鬥也不限於主角所參與的戰役,在後來的官方OVA和MSV等各種衍生作品中還有陸續補充的內容,並且收入官方的一年戰爭史中。
    本片的戰鬥並不見得完全是一般鋼彈迷心中決定性的戰役,或許更像主角群的心路歷程和個人戰鬥記錄。
 
    本作品的主要故事是描寫兩個政治上對立組織的戰爭中,偶然但主動地成為軍用機器人駕駛員的主角,以及他的同伴們,在戰火中拚命求生的群像劇。配角方面,支援主角的人們以及與主角對立的吉翁公國軍官士兵也有許多個性豐富的人物。本作品對於雙方角色的細緻描寫使得作品的世界內容非常豐富,也產生了許多有思想深度的名場景與故事。
 
    本作品中少年在地球與殖民地的戰亂中,為阻止吉翁軍對平民的無辜傷害,偶然中坐上聯邦軍的新銳的機動兵器「Mobile Suit」鋼彈(鋼彈) RX-78-2,跟著懷特「白色基地」輾轉於地球與宇宙間的情節,也在日後許多續作中出現。包括《機動戰士Z鋼彈》中的卡密兒·維丹,《機動戰士鋼彈 ZZ》中的傑特·亞希達與《機動戰士鋼彈獨角獸》中的巴納吉。
    之後還推出了三部劇場版動畫《鋼彈屹立在大地之上》(沙之十字架),《哀戰士》,《相逢在宇宙》。

製作背景


    鋼彈的創作之時正值「宇宙戰艦大和號」大紅大紫的時候。受此影響,正在日升動畫工作的山浦榮二從 「宇宙戰艦大和號」的製作公司取得了一些資料,並認為可以利用「大和號」一劇所擁有的大量狂熱粉絲,也可以製作一部熱賣的類似的動漫劇。這些粉絲基本以當時的中學生以上的人群作為細分市場。

    劇本原以儒勒·凡爾納的「兩年假期」(日本翻譯「十五少年漂流記」,Two Years' Vacation)作為構思的藍本,假想乘坐宇宙船的少男少女們捲入宇宙戰爭後的種種故事。當時「假想敵」不是也是人類的吉翁公國,而是外星人。

    另外,一開始並沒有鋼彈這個人形機器人,但是クローバー(Clover,玩具製造公司)的社長小松志千郎希望有機器人能夠登場(估計是方便玩具設計銷售)。為此,鳳幻小說家高千穂遙建議主創團隊參考由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創作的鳳幻小說《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一書。受到書中提到的強化裝甲作戰服的啟發,並考慮設計成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所追捧的高度為50米到100米的超大機器人。最終,鋼彈的高度定在了《星艦戰將》作戰服的2.5米和100米高度之間的18米高度。

    鋼彈還被設計成長,中,近距離白刃格鬥等三大類機器人。分別是鋼彈坦克(ガンタンク),鋼彈加農(ガンキャノン),鋼彈(ガンダム)等三種。而吉翁的機器人則被稱為「機動戰士」(モビルスーツ,Mobile Suit)。製作當時正值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加快,製作團隊考慮必須有一個適合鋼彈18米的機器人活動的宇宙空間。正巧創作者之一的神田從書店買了一本由「傑瑞德·K·歐尼爾」(1927年2月6日-1992年4月27日)寫的關於宇宙鳳幻的內容中提到了「太空殖民地」。受此啟發,創作了鋼彈劇中那些直徑達數公里的適合鋼彈活動的超巨大太空站。

    劇名最初定為(ガンボーイ)「簡單理解為英文gunvoy」。取自於當時一部美國電影《convoy》(車隊)。進一步當時有一部由查爾斯·布朗森主演的廣告中的一句人氣台詞:m~Mandom(う〜ん、マンダム)。就此,「gun」+「dom」,構成了「鋼彈」,即「鋼彈」!(這個詞的產生完全是當時日本社會的社會流行由來,作為中國人,外國人較難理解。在此簡單複述,了解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